摄影评选:爱并痛着
——一摄影记者对评选现场的实录和思考
[凡人]

(人民摄影报编者按)
    这是一个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评选现场的亲身感受,不吐不快。
    在人类新闻摄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新闻摄影人浴血奋战,在战火硝烟中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留存了一套形象的资料。当他们像战斗员一样,在前线冲锋的时候,是绝不会去想自己的片子在日后是否能够获奖。中国的新闻摄影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繁荣期,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用光影记录了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步伐,成为珍贵史料。中国新闻摄影的大发展,由诸多因素促成,其中全国性大规模的新闻摄影评选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通过评选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他(它)们代表了中国新闻摄影的优秀成果。应该说,这样的评选功不可没,它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极大地推动着新闻摄影前进的步履。然而,在地方性的正规评选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虽属个别现象,但足以让人心痛。当然,文中所记述的评选不具代表性,但却留给人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最近有幸参加了省里面举办的省级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年赛的评选会。
    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讲,尤其是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对这样"高规格"的评选,这样"严肃"而又"认真"的评选,羡慕也好,向往也好,心情是很难用"崇敬"二字能概括得了的。
    然而,平生第一次置身于评奖会的现场,却让我感触颇深!
现场实录一:评选前夜点灯熬油煞费苦心。
    今年的新闻摄影评选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分类上的变化,将近年来有蔓延之风的组照仅仅设了一类别。这是正确的!但在基层评比中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的确,单幅作品能极好检验摄影记者快速反应能力,但会有很大的机遇性和偶然性。而成组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一般性新闻事件,才能更好地检验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思考、把握和驾驭的能力。
    评选前夜,就难为了现场的工作人员。作品摊开一看,组照实力强,单幅相对弱。如果这样评选,势必使一大批好的组照在激烈的竞争中落选。点灯熬油后半夜,煞费苦心也没有好办法。
现场实录二:评委资质谁认可
    我对评委的构成了解了一二。他们大都是各家媒体的领导。不能说也不敢说领导不懂新闻,但最起码可以说,有些领导对新闻摄影懂得不是很多。因为新闻摄影不仅具备新闻的本质,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技巧。但在这方面,往往是不少“领导评委”所欠缺的。那么如何来评?我们只有对评选的结果捏一把汗!
    当然,领导们可以按新闻规律进行评选。有人曾说邀请专家评选;有人也说可以搞异地评选,但大家总是担心外来的"和尚"会把"经"给念歪了。其实这一点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摄影的语言是世界的,是相通的",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各地评选中所具有的"特色"却是大同小异的,不管哪儿的"和尚"来念经,都存在着会把经念歪的可能。近两年,我从一些省市同行的口中也了解到一些情况,新闻摄影评选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有些甚至令人担忧。
现场实录三:评选到底是评事件还是评图片。
    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话题了。假如一个非常重大或者极具典型性的新闻题材,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却不到位的话,它又怎么能赫赫然登上新闻摄影奖的舞台?但往往是这样的情况:这些作品在历次的评奖中总是占便宜。"便宜货"占了便宜,总是让人感到有些许的遗憾。在新闻摄影奖的评选中,新闻题材一定要考虑,但摄影画面也要讲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脱颖而出。
现场实录四:评选现场话外音。
    一般这样的新闻评选,评委大都来自各个媒体,在评奖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比如你为你们单位的人压了一个"子",他为他们单位的人压了一个"子",这都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好在评委手中的"子"很多,除了给自己的人压以外,还有很多的"子"是压在了好的作品上。这一点点良好的"私心"也绝对影响不了评选的公正性。但现场的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一些评委不仅给自己的人压了"子",还在现场拉其他的评委选票,有时甚至是"赤裸裸"的,这就大大降低了评选的公正性。
    事实上,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震撼人心的,是会永远留在历史上的,是会永远铭记在百姓心中的,这不是获一两个奖就能包含得了的。不久前,《人民摄影》报头版刊登的一张巨幅新闻照片--《母爱》,讲述的是车祸中一位生命垂危的母亲,冥冥之中听到自己孩子的哭声,在仅存的一点意识下,艰难地示意护士把孩子抱过来让孩子吃奶,哭个不停的孩子爬在妈妈胸前再也不哭了……这一幕令人潸然泪下。这张精彩的新闻照片留在了老百姓心中,对于能否获奖已经不重要了。再回到评选现场,即使你拉了票,压了子,获了奖,最终也只能放进抽屉里。留在百姓心中的,才是不朽的!
现场实录五:评选中无意识的相互引导。
    评选中,第一个压子的评委极其关键,因为他的投票有意无意地对其他评委的评判产生了一个引导作用。在评选现场,我观察发现,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仔细想来,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评委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是相互帮忙,给人一个面子;一是自己压根儿就不懂,也只好"随波逐流"了。
    现在有一些评选,采取的是评委通过电子按键的形式投票;在近几年人民摄影举办的新闻摄影评选中,评选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这样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摄影记者拍摄的数码照片不用费事地去做成传统意义上的照片参赛了。
现场实录六:游戏规则只能有一个。
    任何一种游戏都有一种事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是难以正常进行下去的,评奖也是这样。评选之后,要在获奖作品里推荐一部分参加省级新闻奖的定评。评出的一二等奖的作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推荐的名额要求,只要在这里面再筛选就可以了。但不少评委却纷纷要求,三等奖中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应该推荐。我有些纳闷:评委们自己对自己刚刚辛勤劳动的结果倾刻间就否定了。于是场面就有些"乱"了,一时间长长的桌子上作品一下子又摆满了,又开始了新一轮压子。其实结果已经完全可以预料了。
    摄影记者是辛苦的,要是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去了也是白搭。我们爱评选,是想把自己一年来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检验和评判。所以,我们有痛,但在痛过之后,我心依然,因为获奖固然重要,但让同行评判,使自己反省和更上一层楼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吐为快!当然了,这一"吐",也许让不少人作"呕"。但对我来说,自己毕竟"吐"了,也"快"了!因为,作摄影记者要有良知。
来源:人民摄影报

中国摄影在线 中国摄影师 新闻中心 摄影比赛在中国 摄影师博客 人体人像 图片故事  现代影像 推荐摄影师 签约摄影师 投稿说明 书籍推荐 读图时代出版社
 

©1999-2010 中国摄影在线CPNO 版权所有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公安备案编号:4408013011040
E-mail:web@cphot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