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上海面向全国 27个特刊网罗佳作
“大地之春”全国百奖摄影大赛揭晓
[贾晓霞]
人民摄影报讯
2月15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新民晚报社、上海过路人制衣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大地之春(过路人杯)”全国百奖摄影大赛在上海国际饭店落下帷幕,备受瞩目的万元特等奖被来自辽宁铁岭市的顾晓林以一幅《乡村皮影戏》一举夺得。此外,还评出金奖4名(原定金奖5名,其中,一幅金奖作品经核实后不符合评选规则,被取消获奖资格)、银奖8名、铜奖16名,优秀奖70名。(获奖名单见本期二版)。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地市1200多名作者的6200幅(组)来稿,集中反映了全国各地春节期间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情、民风。
这次大赛主要是表现全国各地春节、元宵节期间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与乡村独特而又传统的文化生活。其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民晚报打破地域限制,首次面向全国征稿,既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充实了报纸的稿源。
新民晚报摄影部曾举办过6次“春闹江南”新闻摄影比赛,但是,比赛范围主要集中在上海、江浙一带。此次拓宽范围进行征稿比赛,使上海的摄影人受益匪浅。新民晚报摄影部主任刘开明说:“稿件之多、参加人数之多,涉及地域之广、稿件质量之高,是新民晚报以往所举办的比赛中少有的。同时,举办全国性的比赛,也大大拓宽了报纸稿件的来源,丰富了我们的版面。”解放日报副总编陈振平认为,这是一次让上海摄影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与全国各地的作品同场竞技的情况下,势必会对上海的摄影现状形成一个冲击波。
二、此次比赛以“大地之春”为主题,进行了14个拍摄内容的详细分类。
分类策划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地为拍摄者提供了创作方向,增强了拍摄者的可操作性,避免了拍摄内容的互相“撞车”。如“东西南北年夜饭”、“民工的欢乐春节”、“装点中华满园春”、“今年俺猴唱主角”等主题,使来稿作品在内容集中的前提下,又表现得丰富多采,从各个层面反映了老百姓在春节期间的百味生活。这样的精心策划既增强了比赛的新闻性、时效性,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三、参赛作品随拍、随寄、随送、随登,保证了稿源的充足和及时。
新民晚报摄影部一改过去的摄影比赛只有在评选结束后,作品才刊登见报的惯例。而是在比赛期间,筛选优秀作品,在新民写真·新年特刊上连续27期及时地发表。做到随到随登随时获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报纸质量和时效性,同时极大调动起投稿者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值得日报类刊物大力提倡,考虑到大多数作品不可能全部见报,主办者预留一定比例的获奖名额。
四、倒金字塔排序式打分的方式为评选方法再探新路。
在特等奖、金、银、铜奖的最终评选中,主办方采取了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即以倒金字塔的形式对14
幅编有序号的作品打分,即评委们只需在自己认为最佳的作品序号前标明一个最大值14,其次标明13,以此类推……最后,将测评结果汇总后,得分最高的作品即是特等奖,其它奖项按得分情况依次排出。
这种方法明确了每位评委对每幅作品的的评定。在评选的关键阶段,既避免了评委们互相干扰,也解决了最优秀作品往往得分不高的奇怪现象,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快捷。胡颖明确表示,此法值得其它评选借鉴,今年的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将采用这种方法。
五、丰富的作品内容和众多的参赛作者以及数量之多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原则。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主题集中,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化,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在传统节日中的喜庆生活。如“千家宴、邻里情”、“灾区过年,别样滋味”、“新潮的过年方式”等作品,反映的都是普通百姓真实生活。这些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徐祖根评委说:“这些表现人民群众原汁原味生活的作品是最有生命力的。只有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才能拍到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本次比赛评委会主任由徐心华(中国记协副主席)、胡劲军(新民晚报总编辑)担任。评委会成员有赵凯(文新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社长)、金福安(文新报业集团副社长)、吴谷平(文汇报党委书记)、徐祖根(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赵德润(光明日报副总编)、胡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忠家(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陈振平(解放日报副总编)、张明(新华社上海分社摄影部主任)、刘开明(新民晚报摄影部主任)、雍和(新民晚报摄影部副主任)丁和(上海过路人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本报业务总策划司苏实。
过路人制衣有限公司是上海知名风衣品牌,老板丁和是一名已有20多年摄影经历的发烧友,与刘开明、雍和一起爱好摄影至今,致富以后,他愿意拿出大笔资金支持摄影活动,已与新民晚报合作举办了六届比赛,得到摄影界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