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        

 


    声明:中国摄影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本栏目的内容均根据烽火台论坛整理,未经相关人士复核,如有出入或欠妥之处敬请告知,本站即刻进行修改。

 

[时代先锋]再识江诗信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晓方 通讯员李大庆
 


1.一个老人和一群孩子

    1935年5月出生的江诗信,原籍湖北郧西县,是烈士遗孤。他14岁参加革命,1956年转入地方工作。曾被错划为右派。1985年,他因身体原因从洪山区水产局严西湖渔场离休。
    尽管饱经沧桑,但岁月的磨难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激情。抱着老有所为的信念,江诗信自费到复旦大学学了一年摄影,然后到郧西、红安等地采风。记录那里“山乡巨变”的生活。没料到两个闯进他镜头中的小女孩,不仅使他轻松欢快的摄影题材变得沉重,更改变了他晚年的人生轨迹。
    1992年春天,江诗信在丹江口市陈泉沟村见到一个衣衫破烂、打着赤脚的小女孩,她赶着猪,一路尾随在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背后,大眼睛里盛满羡慕。江诗信打听得知,小女孩叫罗娇娇,因为家里穷而辍学。
    随后,江诗信到红安县华河镇熊家河村,又看到一幕:一个小姑娘边看书边煎药,因为看书太专注,不小心将左手伸进了药罐,细瘦的小手上顿时烫起一串水泡。孩子叫张晓丽,父亲去世后母亲又卧病在床,她只好辍学在家,一有空就看书。
    他洗出了两个小姑娘的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两双大眼睛,他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为自己立下志愿:“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从此,江诗信开始了自己的助学人生。
    但是仅仅凭他当时有限的离休费,救助这些孩子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年秋天,江诗信得知“希望工程”在我省实施,立即与省“希望工程”基金会取得联系,捐助了张晓丽等3名失学儿童。
    他以失学苦孩子为主题,将拍摄的400多幅照片在武汉等地展出,呼唤爱心……
    他跑学校、跑有关单位、慈善机构,四处化缘、请求减免、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对那些还没有获得政府和基金会救助的孩子,江诗信就拿出家里的一点积蓄,这个孩子一点,那个孩子一点,送给那些急需得到帮助的孩子。每年他都要花八九个月时间在贫困山区奔忙,走村串户寻找失学孩子。开学时,他将学费送到他们手中;天冷了,他将募集到的棉衣及时穿到孩子身上;期末,再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风雨中,江诗信帮这些孩子种过地、放过猪、砍过柴;灯光下,他帮孩子们做过饭、缝过衣、补过课……年复一年,在江诗信的帮助下,一大群山区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
    1月28日,在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里,几名青年志愿者正在整理第二天使用的摄影展板。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03级学生熊玲俪向记者讲述了她得到江诗信帮助的经历:“9年前,我读小学,家里很困难,当时老师把江爷爷请到我家。江爷爷了解到我家的困难后,就开始资助我,送钱送衣服。读高中时,又介绍社会上其他好心人帮助我。上了大学,他又向学校说明情况,减免了我的部分学费。没有江爷爷的帮助,我圆不了大学梦。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在2146名获得帮助的学生中,像熊玲俪这样的在江诗信的直接帮助下进入大学的贫困孩子有39人。

2.一个主人和一个家庭
   然而,江诗信自己的一双儿女却没有进入大学。
    在严西湖渔场宿舍江诗信狭小的家里,江诗信的老伴李玉珍说起儿女和自己的丈夫,就不由自主地向记者数落起江诗信的种种“不是”:
    “你问问他,尽到做丈夫的责任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没有?姑娘中考584分,没读成高中,儿子也没有读大学。他从来不操家里的心。这些年过年,没说去打年货,他要去跟那些孤儿过年。1985年一离休,就在外面跑,这里捐、那里送,我几次问他:老江,这个家你还要不要?说是离休干部,到现在还是住的宿舍,顶层,看,总是漏雨。你看屋里有个像样的东西没有。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冰箱是女儿送的,地板砖、窗户都是女儿出钱装修的,电视机、空调是联通公司捐的。几个钱被他送光了。这日子叫我怎么过啊!他也不顾自己的身体,几年没买一件衣服,早晨买两个馍馍吃两餐,他走的这条路啊,特别艰难……”说着说着,李玉珍眼圈红了。
    埋怨归埋怨,妻子慢慢理解了江诗信。为了补贴家用,李玉珍经常从老家黄陂带些米和油,还在渔场附近开垦了几块荒地种菜。还陪同江诗信到山区看望贫困孩子。
    儿子江斌受父亲影响,对贫困孩子同样充满了爱心。一次,父子俩聊起了捐资助学的话题。老江说:“你结婚时,老爸可没钱帮你了。”小江说:“没关系,我的事情你就不操心了。”不仅如此,小江参加工作不久,也捐助了5个孩子。
    1999年,女儿要出嫁了,江家置办不起像样的嫁妆,江诗信深感愧疚。男方体谅江家的难处,拿出8000元,帮江家解决“财政危机”。外孙出世了,女儿请老江帮助带孩子,可江诗信没有时间,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
    为了支持江诗信的人生选择,他们一家牺牲了许许多多。
    去年10月16日,江诗信在病中立下遗嘱:“我已年近70,加之体弱多病,时感心力交瘁,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请我的妻子儿女不要悲伤怀念,只希望能完成我未竟的事业,让贫困的孩子如我在世一样得到救援……”“他说他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看着面容消瘦、花白头发掉得差不多的江诗信,李玉珍又怨又怜地说。

3.一群好人和一群学生
    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两个柜子里整齐地排列着《社会各界结对卡》、《贫困生报批表》、《大学生爱心卡》、《助学金回执》等各种档案资料。随手翻开《大学生爱心卡》档案盒,一页页纸张记录着武汉地区许多大学生的爱心:岑泽民100元、罗是是100元、张丽敏100元、覃宇冰100元……
    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其他人士:工人、干部、教师、解放军、记者、学生、华侨、下岗职工……经江诗信联系的单位达184多家、个人200多人。12年来,江诗信捐资组助学的善举感召着周围的人们,正是这涓涓爱心汇成的溪流,共同将2146名失学青少年送进学校。
    洪山区委、区政府对江诗信的行动给予有力支持。在严西湖建立了“江诗信捐资助学教育基地”。他所在单位水产局和渔场的16名职工率先加入了他的爱心行列。洪山区直60多个单位的200多名领导和工作人员纷纷加入助学行列。区里还拨款在严西湖建立了“江诗信捐资助学教育基地”,成立了“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开通了“江诗信爱心网站”。
    1月30日,洪山区委书记李富生等区委领导同志到江家看望江诗信,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进一步表明区里对助学工作的支持,对江诗信的支持。
    江诗信的事迹在传诵,他的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
    在众多好心人中,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是一个突出的代表。1996年至今,该公司100多名职工先后捐款捐物30多万元,与500多名山里孩子结成“对子”。还为该县三官洞乡建起了一所新学校,使300多名孩子告别了危房。
    汉阳造纸厂退休女工张春英虽然退休费只有300多元,仍然与3名失学儿童结对帮扶。
    武汉陈力贞女士捐资15500元,帮助了一大批失学孩子。
    在江诗信倾注心血最多的郧西县,成立了江诗信志愿者协会,近百名在外地读书的郧西籍大学生、外出打工者加入了爱心助学行列。
    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成立了“江诗信爱心接力小组”,小组成员每人帮扶一名困难孩子,毕业后将接力棒往下传,先后有500多名同学与贫苦山区的孩子结对帮扶。
    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在2004年4月江诗信举办的影展中,3天捐资14000元,衣物1000多件……
    在武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传递爱心。
    本月29日,在武汉市东西湖柏泉农场展出江诗信影展上,来自5所大学的9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忙。湖北工业大学04级学生付志学说,我是去年接触江老的,他的精神令我敬佩,所以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为宣传他的精神,为救助贫困学生做点事情。我已经放假回家了,是从黄陂家里赶来的。
    张万波说:“我家一直很困难,我从小学到大学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只有在这里帮帮忙,做一个积极的志愿者,为贫困学生尽一份力。”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爱心在不断发扬!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被人关爱,越来越多的人在关爱他人!“希望老人”的希望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希望在人间!


 

  

中国摄影在线 中国摄影师 新闻中心 摄影比赛在中国 摄影师博客 人体人像 图片故事  现代影像 推荐摄影师 签约摄影师 投稿说明 书籍推荐 读图时代出版社
 

©1999-2010 中国摄影在线CPNO 版权所有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公安备案编号:4408013011040
E-mail:web@cphot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