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 沈 澈
中国艺术报记者 郭青剑
前不久,以反映广东开平地区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开平碉楼——‘春晖杯’全国摄影大奖赛”圆满结束,并在京隆重举办颁奖仪式。一时,民俗摄影成了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与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等摄影门类相比,人们对民俗摄影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同时存在不少
的误解。那么,民俗摄影到底包括些什么内容?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为此,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我了解,民俗摄影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出现的一个摄影概念。因此很多人对这个摄影门类可能还比较陌生。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民俗摄影包括哪些内容?其意义何在?
沈澈(以下简称“沈”):“抢救性记录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共享”,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行动纲领,也是民俗摄影的内容与意义所在。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而传统文化也随之迅速衰微直至消亡。准确地记录下我们人类曾经丰富多彩的生存生活方式与文化遗产,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这是民俗摄影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周游世界,亲身体验异域的生活风情与文化风貌,但人类需要互相了解与沟通,民俗摄影无疑为人类之间的这种了解与沟通架起了一座绝佳的桥梁,因为与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相比,摄影操作起来更简单,表情达意更简明,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只有当摄影镜头真正能做到抢救性记录人类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共享作出贡献,才能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发挥了本应有的文化威力。
当然,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俗摄影所做的工作只是忠实地记录,但惟有先记录下来,才能进一步去研究、保护。记录的意义同样是重大的。
记: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民俗摄影的恐怕不多。
沈:是的,现在对民俗摄影的认识误区不少。有的人以为民俗摄影就是到民俗村看表演。民俗村的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纯正的,真正的民俗摄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去观察、体验、交流,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马观花,不能搞“猎奇”式的浮光掠影。在我看来,民俗摄影的最高境界不是出作品,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崇高的情感交流。
还有人一提到“民俗摄影”,以为就是拍落后的东西。任何一种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我们都没有权力让它们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我们永远要把弘扬和研究的界限分清楚,现实落后的东西,许多在历史上都曾辉煌过,我们也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研究透,对学术、对社会都有好处。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要有学者的思维。另外,现在有些人打着民俗摄影的旗号,做一些诸如纹身、人体甚至所谓的“性文化”等等的“伪民俗”摄影活动,这是哗众取宠,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践,是与民俗摄影的宗旨完全背离的。
记:中国的民俗摄影在国际上享有很多“第一”,它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沈:1993年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俗摄影组织,同时“民俗摄影”这一概念也由我们协会首次明确提出,现在已为全世界广泛接受。
协会成立以来,开展了理论探讨、创作实践、普及教育等多项活动。协会主办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从1998年至今已举办4届,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参赛作品必须是6至12幅的组照。因为一张好的照片有偶然性,只是语录,一组好的照片才是文章,才是生动的故事。民俗摄影需要的就是“文章”与“故事”,这样才能更完整地记录人类的生存生活习俗。
记:现在国际上的摄影比赛趋势是更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形式一般都化解于内容与主题之中。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是看不到技术、艺术加工痕迹的,能让观众无形中被感染、被打动。而我国目前摄影界缺少这种艺术导向,现在的民俗摄影是不是也存在这一问题?
沈: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摄影镜头还有“抢救性记录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共享”的巨大文化威力。人们一窝蜂地去拍日出日落、少女沉思,去拍摄人体,摄影展览与比赛缺少了人体摄影好像就不完整。当然,这样的题材不是不能拍摄,但更应该重视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尤其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随着一代人的去世就有可能丢失一个“博物馆”。但在摄影界,人们往往忽视了还有民俗这样一个大有文章可作的大题材。
有些人过于强调摄影的视觉冲击力、艺术表现力,过于注重构图、色彩对比等形式化的东西,动辄纠缠于超广角、变形等技术问题,不能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做“文章”,只满足于写“语录”,不能跳出摄影小圈子,立足人类文化大圈子来搞摄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大家要努力去纠正。
记:您对中国民俗摄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沈:民俗摄影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加盟与努力。摄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但并不是说只要有钱买个相机,随便拍几张,偶然地获了个奖,就是一个摄影家了。摄影恰恰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拍摄什么样的题材,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你的摄影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其实几乎所有的摄影者都会涉及到民俗摄影,只是自觉不自觉、系统不系统的问题。我们希望能把不自觉变为自觉,不系统变为系统。我国的摄影爱好者成千上万,哪怕手里拿的是傻瓜相机,也不妨加入到民俗摄影的队伍,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现在有很多人花高价到外国买100多年前的老照片来认识中国当时的社会民生,这可以理解,因为当时中国没有相机。而如果100年后,我们的子孙还要花高价到外国买照片来认识现在的中国,那只能说是我们现在这些民俗摄影工作者的失职!
来源: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