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显实力 敬业夺先机———新华社印度洋海啸摄影报道纪事

    《中国摄影报》讯 2004年12月26日中午,新华社新闻稿库中出现了一条快讯:泰国南部普吉岛发生海啸,凶猛的海浪卷走多名正在岛上观光的旅游者,岛上几家饭店已经开始紧急人员疏散。接着,来自斯里兰卡、印尼等受灾国的快讯陆续播发。远在印尼的摄影记者艾尼瓦尔打来电话,报告灾情并向编辑部请战申请赴灾区采访。但此时大家尚不完全知道灾情的惨烈程度。
    当天下午,新华社图片库里收到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第一批现场照片,驻斯里兰卡科伦坡的文字记者陈占杰发回了当地海岸的受灾情况。随之,编辑部掌握了关于海啸灾情的全面情况,紧急调度采访力量。亚太总分社摄影记者王小川赴斯里兰卡,另一位摄影记者黄本强赴泰国增援,总社记者翟伟随首批救援队赴印尼。因为只争取到一位随队记者名额,翟伟受命同时承担摄影报道任务。驻印度摄影记者安治平飞往远离新德里的安达曼群岛,驻印尼的艾尼瓦尔和文字记者一起赶往距雅加达2000公里以外的班达亚齐。
    短短几天内,在通讯和交通都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第一批记者迅速到位,刘宇、王建民、龚兵、陶明等作为第二批奔赴灾区的记者也做好了准备。

紧急部署 从容应对
    面对岁末突发的灾难,新华社启动了应急机制。开会通报情况,确定记者名单,办理出境手续……动作争分夺秒,姿态上却有几分从容。
    首先是常驻专职摄影记者的布点范围扩大,此次受灾国家中印尼和印度都是近三年增加的新驻点。加上亚太总分社的辐射作用,灾情发生后,受灾最严重的印尼、印度、泰国和斯里兰卡四国,都有新华社专业摄影记者在两天内到达灾区现场。目前灾区共有8名摄影记者在一线采访。
    其次新华社近年来大力提倡记者“一专多能”,许多摄影记者涉足文字报道,也有相当数量的文字记者拿起了照相机,在新华社内部被称做兼职摄影记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文字记者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读者最早看到的海啸地面灾情就是驻斯里兰卡的文字记者发回的,新华社图片资料库显示,参与海啸一线摄影报道的文字记者有10名之多。
    多数文字记者使用的是傻瓜数码,随第一支中国救援队采访的翟伟随身携带的是他平时使用的一台佳能G2,并且只配有一块CF卡,前去机场采访救援队出发的摄影记者陈树根把自己的一块存储量512M的CF卡借给翟伟。抵达印尼后,翟伟在采写文字、音频稿件的同时,发回了30多张现场照片,其中有美军“海鹰”直升机在运送救援物资时坠毁的现场照片。
    专职摄影记者和兼职摄影记者的组合配置,既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扩大了摄影报道在地域和题材上的覆盖面,又保证了新华社摄影报道的专业水准。这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独特的优势。

自采数量 首超转发
    10多天的海啸报道,可以看到新华社摄影报道令人惊喜的变化。从2004年12月26日至2005年1月12日,新华社播发有关海啸救灾的照片1500多张,其中三分之二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转发外通社照片只占三分之一。新华社不少照片还被美联社转发。
    在国际重大事件报道中,自采照片比重的增加,意味着新华社在国际竞争中实力日渐强大。
    变化不仅仅在于数字的增长,新华社摄影报道力量的增长还体现在新闻照片来源的广泛、题材的丰富和细节的人性化表现。关于海啸的报道已形成立体的国际报道。记者们的镜头里,有尸横遍地的灾难现场,有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救援人员的悉心救助,有等待发放救援物资的渴望的眼睛和双手,有得到安置的游客和灾民,有在废墟上整理渔具准备再度出海的渔民,有抢修铁路以尽快恢复交通的工人……在远离灾区的国家,记者们拍摄了幸免于难的游客回到家乡,各界人士为受灾国家解囊相助;在中国国内,记者们拍摄了紧急调运救灾物资,中国救援队出征,各界纷纷捐款……如此全景式的报道,触及到与海啸救灾相关的每一个新闻点,大量高水准的照片,可以看出记者的专业素质和在新闻现场的激情投入。编辑们面对不断涌进图片库的照片,一次又一次感叹“我们的照片不逊于外通社”。

专业素质 敬业精神
    海啸救援报道是对新华社摄影报道队伍的又一次检阅,奔赴一线的记者中,就有经历过战争报道洗礼的刘宇、王建民、龚兵、艾尼瓦尔等,一些赴国外采访机会并不多的记者,也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
     有些人也许还记得,2002年的春节,刘宇在土耳其待命等待伊拉克战争打响,此前他还报道过波黑战乱和美国打击南联盟的战争,在又一个春节将要来临的时候,他前往泰国受灾地区采访。临行前大家祝愿他能够回来过春节。
    艾尼瓦尔是名维吾尔族记者,长期在新疆分社工作,有过在阿富汗的采访经历。他在海啸发生次日到达重灾区印尼班达亚齐,成为灾情发生后最先进入亚齐采访的外国记者。出于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新闻敏感,艾尼瓦尔在飞机未落地时就利用空中优势开始拍摄地面灾情,他的《班达亚齐灾区泽国一片》是可以看出受灾地貌的最早的航拍照片。由于过度劳累、体力下降并遭蚊虫叮咬,12月31日,艾尼瓦尔开始高烧不退,体温最高时达41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到1月3日才返回雅加达治疗,经诊断,他患了热带常见病登革热。我们在照片上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病床上接受输液治疗。
    每个一线记者都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缺少饮水,食物单调,空气污浊,卫生状况堪忧,休息没保障,健康受到威胁。第二批到班达亚齐采访的龚兵和陶明每天只能和衣睡在市政厅的办公大厅里。灾区通讯设施也遭到损坏,记者依靠卫星小站传输稿件,速度极不稳定,有时一张照片要传40多分钟,多数情况下,编辑部无法主动和记者联系,因此我没机会和前方记者直接对话,不知道在他们的照片背后还有多少故事。
    专家预言,灾区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摄影记者将继续见证这个过程。我们希望受灾的民众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更期待我们的记者早日归来,为我们讲述来之不易的照片背后的那些故事。《中国摄影报》记者 丁 玫



 


来源《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在线 中国摄影师 新闻中心 摄影比赛在中国 摄影师博客 人体人像 图片故事  现代影像 推荐摄影师 签约摄影师 投稿说明 书籍推荐 读图时代出版社
 

©1999-2010 中国摄影在线CPNO 版权所有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公安备案编号:4408013011040
E-mail:web@cphot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