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将在深圳正式拉开帷幕。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报业集团举办的这一赛事,自9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发出参赛邀请后,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日前,本报记者就“华赛”有关事宜采访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胡颖先生。
问:就新闻摄影而言,目前世界上已有影响颇大的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荷赛”),中国为什么还要举办“华赛”?
答:中国摄影记者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荷赛”)始于1957年,当年就有45幅作品入选。1983年,中国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郁隽民应邀出任“荷赛”评委。198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中国日报社联合将“荷赛”30年获奖精品请进中国展出,开阔了中国新闻摄影界的眼界,对中国新闻摄影的改革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还要举行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各国的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国情的新闻摄影共同构成了全世界的新闻摄影文化。中国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有着庞大的新闻摄影队伍和快速发展的新闻摄影事业,理应在新闻摄影领域对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建设发展做出大的贡献,扩大中国新闻摄影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美好形象,建设有中国和东方特色的世界新闻摄影文化新名牌;
二是,为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搭建一个新闻摄影作品和学术信息交流的新平台,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新闻摄影界和新闻摄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与友谊;
三是,学习借鉴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加快中国新闻摄影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步伐。
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策划举办“华赛”的?为什么现在才正式举办?
答: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领导层酝酿并决定申请举办“华赛”的时间是在1996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创始人、第一任会长蒋齐生对国际新闻摄影的发展态势很是关注,颇有研究,早有举办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意见;第二任会长范敬宜与学会其他几位主要负责人许必华、舒野、胡颖、王建男等在1996年就正式研究策划举办“华赛”事宜,时任学会名誉会长的穆青、蒋齐生老先生积极支持此事。
之所以现在才办成此事,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举办“华赛”的条件已经成熟。全国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有这种迫切愿望,许多外国朋友听说中国要举办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也有热烈反应,近几年来其他兄弟组织接连举办的国际摄影赛事也为举办“华赛”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新闻文化、对外宣传方面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华赛”的举办创造了深厚的历史环境。加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以于宁同志为会长、徐祖根、赵德润为执行会长的新的领导集体和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总编辑黄扬略等的积极努力,业务主管部门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常务副主席徐心华和书记处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深圳市提供了“华赛”所需经费和操办条件,许多大的新闻单位和企业也都予以相助,这就使“华赛”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了。
上述情况表明,现在中国举办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主客观条件均已具备,举办者有信心把这一重要国际赛事办好。
问:“华赛”的特点是什么?
答:“华赛”确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显示了“华赛”最主要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主题,也是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应共同关心与着力表现的重大主题。最能抓住人眼球的、激动人心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及最丑恶的东西。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繁荣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状态。而破坏人类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摧残人类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状态的社会现象则是人类共同反对、鄙视的丑恶行为。
“华赛”确定“和平与发展”的比赛主题,就是倡导新闻记者与摄影家通过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履行自己的神圣社会责任,将人世间应受弘扬的真、善、美铸成永恒,将人世间应受谴责、鞭笞的假、丑、恶贬为永恒,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发展,完成新闻摄影记录现实、推动现实、保留现实的重大历史使命。
“华赛”确定“和平与发展”的比赛主题,也是在倡导新闻摄影工作要努力实践真实的、健康的、奋发向上的新闻报道境界。有了这样鲜明的比赛主题,“华赛”才有可能产生它的激动与震撼,才有可能形成它的鲜明特色与风格独树于世界新闻摄影文化之林。
根据“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参赛照片应当围绕保卫、坚持世界的和平事业,发展、繁荣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事业,表现和平、经济和科技文化等诸多事业中的成就、冲突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表现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进步,表现人的命运、情感、意志和力量。
问:“华赛”参赛作品的具体分类和评选标准是怎样的?有多少奖项,奖酬如何?
答:在已印发的《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通告(第一版)》中已写明,参赛作品分为七大类,即“突发与重大新闻”、“经济与科技新闻”、“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社会生活新闻”、“文化与艺术新闻”、“体育新闻”、“自然与环保新闻”。
评选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内容真实,着力体现“和平与发展”主题;二是照片画面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三是照片标题与文字说明准确、简洁。
奖项和奖酬是:7类内容各分单幅照片和系列照片两项共14个奖项,每项设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从各项金奖中评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1个;各项奖数不够条件者可空缺;除以上各项外,另评选100个入选奖。
“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奖人民币6万元,特制奖杯一座、证书一件;各项金奖,奖人民币1万元,特制奖杯一座、证书一件;各项银奖、铜奖,发特制奖杯一座、证书一件;入选奖,发特制证书一件。
所有获奖和入选照片,参加展览,入编年鉴。
(上接一版)
问:“华赛”对参赛照片有什么具体要求规定?
答:根据国际惯例,制定的参赛规则已写在“征稿通告”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一、参赛的稿件是年度新闻摄影作品。首届“华赛”要求参赛的作品是2004年一年间拍摄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
二、接受通讯社、报刊社、图片社和各种摄影团体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的新闻摄影作品。
三、参赛照片规格一律20cm×25cm(10英寸),一律不装裱。不接受合成照片、多次曝光照片和用电脑技术人工修改制作的照片。
四、参赛照片的题目与文字说明,中国以外的各国参赛者提供英文,中国参赛者同时提供中文与英文。
五、参赛者要填写举办单位已印发的“申请书”,此表格可用复印件,也可以在人民摄影报网站上下载(网址www.peoplephoto.com)。
问:“华赛”的组织评选机构阵容情况如何?
答:为了保证这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赛事圆满成功,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
组委会领导成员由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承办单位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深圳报业集团、协办单位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委会名誉主任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邵华泽、范敬宜、徐光春和中国摄影家顾问吕厚民担任,主任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于宁担任(具体名单见右侧)。
评委会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编辑部主任徐祖根担任。另请世界五大洲的14位著名新闻学家、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著名图片编辑、著名新闻摄影记者担任评选委员。待评委会成员全部确定之后再予以公布。
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设在北京和深圳两处,北京的设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办公室,深圳的设在深圳商报大厦704室华赛办公室。
问:“华赛”评选主要有哪些活动?“华赛”倡导的理念是什么?
答:“华赛”是由世界级新闻摄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年度的世界各国参赛者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结果产生后,即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宣布比赛结果,随之向参赛者发出比赛结果通知。并适时在深圳举办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深圳、北京等国内大城市举行获奖作品巡展,编辑出版获奖作品年鉴,组织新闻摄影高层论坛和业务培训等活动。
“华赛”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倡导和张扬的先进新闻摄影理念,概括成四句话: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有力的视觉冲击。
问:“华赛”与“荷赛”有什么共同之处、不同之点?
答:“华赛”、“荷赛”,都是在追求以强烈的视觉语言,反映人类所经历的重大时刻与喜怒哀乐,表现人的命运、情感、力量与生存状态,都是在展示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摄影成果,展示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华赛”和“荷赛”一样,都是用世界优秀新闻摄影专家的眼光与水准评选出世界水平的新闻摄影精品。
关于“华赛”与“荷赛”的差异之处,应该说还是存在的。不过,因为“华赛”刚刚创建,对它的特点与风格的评说,还需要对评选的实践与结果进行分析研讨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华赛”确定的比赛主题彰显了在评选内容方面的特色,表明了中国新闻摄影界更注重用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反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百姓的生活等方面的新闻观念。
“华赛”在中国举办,自然会带有中国和东方的特色,但是它更强调世界新闻摄影的共性,它是中国的,东方的,更是世界的。对于已有数十年历史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和“荷赛”评选中形成的丰富经验,我们很是看重的,应该认真研究与借鉴。
举办单位热切希望中国的各个新闻和摄影的学术团体,广大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共同关心、参与、支持“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为办好“华赛”这一新的世界新闻摄影名牌献策献言,出力量出作品,在“华赛”这一新的世界新闻竞赛平台上大显身手,夺得桂冠,为国争光。中国新闻摄影人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使“华赛”一炮打响,首战告捷,并且把它办得越来越好,尽快把它建设成世界各国记者和摄影家进行作品、学术、信息交流和友好交往的世界新闻摄影的新平台,打造成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新名牌。
来源《人民摄影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