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实现在追求的过程中
[人民摄影报评论员 大侠]


    当你成了摄影记者,想要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时,追求是最重要的。追求可以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和强劲的动力,也可以给人以勇气、毅力和意志,它鼓舞人的斗志,使人在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不会动摇,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越挫越勇。
    成卫东与中国有志摄影记者一样,干上这行当后,便开始了他的“人生苦酒”的吞咽。记得在1999年,笔者在西藏拉萨,与他不期而遇,便发现了他的“耕牛精神”。那时,他着一身被晒白的破牛仔服,脸被高原的阳光烤得像非洲人。西藏的朋友讲起卫东西藏的历险记时,不禁肃然起敬:“他在西藏采访,常人所无法忍受。”但卫东把这些过程视为幸福,他对我说:“采访越艰苦,越会使人充满智慧,使人变得坚毅,使人丢弃骄傲,使人挺直脊梁。”的确,像成卫东这样的摄影记者,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历经数不清的精疲力竭,要有不断的坚持一下,拼搏一下的精神。他们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倒的精神,在体力透支、精疲力竭之时,会奇迹般地激起身上的潜能,不断地朝着目标迈进。这就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幸福追求。
    在成卫东的摄影简历中,他的文化成绩,光彩照人。闪光的背后,凝聚着卫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可以说,卫东已是功成名就啦,但他没有丝毫的要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的意思,而是更玩命地奔波在人烟罕至的地方,昨天,记者与他联系,他还在甘南,今天,我们已无法通过通讯与他取得联系了。说到这,我想起了一句话“理想就是一种挑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追求,绝不是努力一下就能实现的,需要卓绝的不断努力。
    我们为这种努力击节鼓劲,为这种努力感到骄傲!
    但是,令人感到不平的是,成卫东们所得到的回报,大多是精神上的奖励,而物质上的回报,恐怕只能维系马不停歇的旅差及摄影的耗材费用。这种不公平,源于中国的图片市场还很稚嫩,中国影像市场上的伯乐太少,千里马在中国多得数不胜数,可由于他们藏在群马当中,很难被发现他们那一日千里的神猛,即使是像成卫东一样,满身的光环,耀得人眼花缭乱了,该你穷,还得穷,这是糟糕的事实。人身一世,折磨我们的不是贫穷,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成卫东现在东奔西跑,吃的是公差,那么一旦退休了,没得多余的钱来支撑宏大理想了,梦想只能变成凄苦。咋办?所以说,金钱对于人的事业也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人除了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外,物质的回报也重要。
    成卫东既是成功者也是失败者,成功的是他的事业,失败的是他的商业。所以我们期盼能有摄影经纪人出现,为我们这些只知拼命工作的摄影记者来推销推销,让他们也像画家、歌唱家一样,让自己的劳动变成等值,这一天会来的。
    因为幸福属于勇者!属于不断的追求者!

附:

成卫东:融入市场 势在必行
[人民摄影报记者 贾晓霞]

    听圈内人士介绍,内地记者采访西藏最有发言权的,当数成卫东。成卫东从1987年第一次踏入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之后,16年中,进藏19次。他走过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和中尼公路;曾两次闯进藏北无人区,三进珠峰自然保护区,四进边境小镇亚东和樟木。1997年西行阿里,在古格王国遗址与守门人一起生活,后跟随中外转山香客在海拔5200米至5700米的高度丈量了岗底斯山的主峰——神山。1999年又全程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走进了目前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
    自1987年起参加了西藏至今几乎所有重大活动和事件的采访,经历了震惊中外的1988年拉萨3·5骚乱、1989年第十世班禅大师最后西藏之行及圆寂、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1993年第十世班禅大师灵塔开光、199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当年11月又作为特派记者亲历了第十一世班禅掣签认定和坐床的佛门盛事,成为从第十世班禅圆寂至第十一世班禅转世全过程现场采访的唯一记者。2001年7月,随中央代表团赴藏参加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庆典活动。2002年6月,又一次进藏参加第11世班禅13岁寿典庆祝活动。
    16年中,成卫东在艰辛的跋涉和风霜中祭奠梦想,感受西藏,走遍了西藏近70个县(西藏共有74个县),以朴实的语言和手中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那个神秘、圣洁但也在发展和变化的青藏高原。他拍摄的大量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生态环境、野生动物、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的专题报道和照片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刊登并结集出版。他取得的这些成就,让人瞩目,让我们必生敬佩。那么这一切是否给他带来应有的回报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近了成卫东。
    记者:您16年间19次进藏,每年在西藏拍摄多长时间?为什么与西藏有这么深的不解之缘呢?
    成卫东:我每次在西藏最长时候一待就是4至5个月,最短的时间也在一个月左右。
自198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地域后,就像进入梦境一样,再也无法苏醒。16年中,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雪域之梦使我无时不沉浸在无穷的回味和享受之中。
  120万平方公里雪域高原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辉煌的历史文化和粗犷、古朴的民俗风情以及赋予了灵性和生命的神山圣湖、寺庙、佛殿等等,使我看不完、拍不够、写不尽,它令我真实体验了什么是心灵的震撼、感悟和满足,因而我一次次远离都市,去雪域寻梦。我把它称作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进入西藏拍摄后,对西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尤其是生态环保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独家报道,为了展示镜头中的西藏。走遍了西藏的所有地县,甚至两次进入藏北无人区,可以想象其中历经的艰苦,请您举一两个例子。历经多年的西藏磨炼对您有什么改变?
  成卫东:1999年,我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经过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溜索时,100多米长的独绳大溜索横跨于滔滔江水之上。那的确是一种考验,当时,我一句话都说不上来。为了给我绑结实点,陪同的副县长给我绑了3根绳子,勒得我都喘不上气来。我们每个人身底下都拴根大绳子,有十几米长。我两只手死死抓住绳子,两个耳朵嗡的一声,开始往下滑。绳索中部有一个大弧度,再向上就费劲了,好歹那边民工早就过去了,借惯性的冲力加上民工用钩子钩住我身下的摆绳,就像纤夫一样,把我拉上去了。
  又一次,采访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在海拔3000多米高黎贡山上,风餐露宿。因为天天下雨,而引火用的松明又被弄丢了,木头全部被浇透,无法引燃。没办法,只好拿锅盖扇,但只见烟不见火,经过一个多小时,才点燃木头。但这样又引来了大量的蚊虫,最后饭锅里增加了好多“佐料”,看也看不清,我们一行人全吃进去了。这么多年来,所经历的许多艰辛有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记者:多年来,您一共出版了多少画册和图文书,是否全部以西藏为题材,反映了西藏的人文现状和生态环境?其中,您认为最满意的画册是哪一本,为什么?
  成卫东:近几年,几家出版社为我出版了:《西藏阿里》、《佛门盛世——第十一世班禅掣签认定坐床纪实》、《阿里》、《西藏秘境》、《镜头前的西藏》、《雪域藏地探行记》、《西藏拉萨》、《中国藏传佛教寺庙》等画册和书籍。
  其中,我最中意的是大型专题摄影画册《西藏秘境》。这本画册共有14个摄影专题,集中反映了西藏偏远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用纪实手法真实记录了现今西藏边远地区人文与地理的状况以及我的部分采访经历和感受,有一定的可读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后来被台湾改为繁体中文版画册出版。
  还有几本也算是载入史册了,如《佛门盛世——第十一世班禅掣签认定坐床纪实》,我有幸记录了从十世班禅大师的最后西藏之行一直到圆寂到灵塔的修建到十一世班禅掣签认定坐床的全过程。
  记者:这些图书和画册的销路如何?
  成卫东:书是出了几本,但也只是出版社与我签合同,为我支付稿费。至于书出版后,到底怎么样,效益如何,跟我没关系了。实际上,现在我们绝大部分的摄影师都是这种状况。摄影人的画册绝大部分都是作为礼品赠送,即使有人出钱购买,也是出于某种特殊行为或有专人经营包装。大多画册受读者欢迎,但使他们心甘情愿自己掏钱购买的大型画册,应该说还是不多的。
  记者:除了出画册以外,您的图片在各个媒体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与图片网站签约合作?收益如何?
  成卫东:近些年来,除在《民族画报》上发表了上百个摄影专题,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历史、宗教、生态环保、野生动物等等之外,还在各大报刊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人民摄影报》、《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西藏》、《中国国家地理》以及香港《中国旅游》画报、台湾《大地》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数百篇(组、幅)文章、照片。采访的摄影报道、作品数十次在各类影展或比赛中入选、获奖。
  至于图片在市场上的运作,我的情况与别人不太一样,别人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后期,向外发稿、卖图片等等。我这些年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拍片,在北京的时间也仅仅局限于编辑稿子、写稿子。
  目前,我的图片只是极个别在香港《中国旅游》画报图片库出租,因使用数量不均衡,费用不等。图片在媒体上使用得也不少。至于说一些图片中心、刊物签约,在这方面,我还没有主动出击过。当然收入也就不是很可观了,我也只是由此获得一些稿费和版税。
  记 者:那您为什么不主动出击,直接与用片单位联系呢?难道不想让自己的拍摄的东西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吗?
  成卫东:其实,几年前,我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什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并在影像市场大大地向前迈出一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主要是我个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前几年几乎都是在外面拍片,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静下心来整理这些东西,我想尽可能多地争取把西藏全部走完,从整体高度上去认识这个民族、认识这片高原,了解养育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因为青藏高原不仅包括西藏,还有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因为这些地区最原始、最粗犷的东西每天都在减少、都在改变,我有责任把这些行将消失的地域特征记录下来。这是我的人生梦想,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越走越喜欢,越走感情越深,为此,我还让人给我起了个藏族名字:尼玛吉美(永恒的太阳之意)。
  二是我们的影像市场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并没有形成正规的市场模式。一些图片银行、图片网站、图片库鱼龙混杂,很不规范。而且可信度也不强,有些网站使用照片后,只是象征性地付一点费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摄影人及其作品最大价值来。这就导致影像真正走向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况且我们不能把走向市场简单地定位于卖了多少张图片,出了多少本画册,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得更宽一些。
  记者:具体指什么?
  成卫东:摄影师可能是卖了大量的照片,也可能是出画册、出书、办展览或其它什么形式。可能是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还可能是在知名度和宣传文化的厚重上得到社会认可。如我受佳能公司之邀,去各个省包括高等院校搞讲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市场价值体现,这是一种公益市场。现在看来,摄影师可以有多种途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要让一种观念把我们束缚住。同时,摄影人自己也要考虑,如何围绕拍片来包装自我,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是非常有益的。
  记者:那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影像市场的前景如何?
  成卫东:我对自己的东西确实是挺看好的,因为现在就有许多人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能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相关的网站。某外文出版社也想把我的一本画册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还是以采购、采访为主。
如果现在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向外发稿,应该说前景或收益还是很乐观的。就以一个情况与我相似的一个朋友来说,他也是搞人文拍摄的。退休两年来外出采访。投入大约8万多元用于购买器材、胶卷和支付差旅费,而这两年的收入也是将近8万(发表过去积攒的一些东西所得),但这两年所采访的东西都还在整理当中。还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台湾《大地》给他的稿酬是一页稿子50美金,一般都是每期10个版面甚至更多,平均一期就是将近4000元人民币。如果一年发8期,就是3万多块钱,但这只是一个刊物给的报酬。国内类似的杂志对人文地理方面的稿费与一般的稿子是有差异的,平均每个专题的稿费也在20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他的收益很不错,根据这个情况,保守地说,搞纪实摄影而且选题比较好的话,市场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但我与他情况不同,首先我采访的东西要先给我们画报社使用。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无法发稿,我去的地方,手机就成了电子表,根本没有信号,与外界无法联系。比如我今年从甘肃回来之后,还要进怒江州、独龙江等地,9、10月份可能还要去一趟青藏高原,所以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整理多年的拍摄成果。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将来,这些东西要让更多的人们去认识,了解,发挥它应有的图片直观形象的作用。因为它们既是历史又是文化,具有双重身份。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在用镜头,也是在用心在记录这些历史 ,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展示给人们。其次,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走出去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前两年,就有人邀请我去国外搞展览。出于人们对雪域高原的关注,我的这些包括西藏人文地理、民居、服饰、习俗、生态、环保、野生动物的专题,应该说前景看好。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摄影界市场运作的现状。
  成卫东:其一,与市场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这不仅是我们摄影界,也是其它领域必然面临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二,摄影界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各个方面的成员都有,在迈向市场这个问题上,有的成员可能步子迈得快一点,如从事商业摄影的人一开始就迈进了市场这个门坎,如照相馆、婚纱摄影等;有些媒体在工作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与市场接轨,如经常跑经济领域的摄影记者,他的图片稿件有时会被某些公司看好;而在从事新闻和纪实摄影的摄影人当中,他们在市场的运作和发展上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多或少在朝这方面努力了,有的则观念上认识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出去。
  记者:那您认为如何建立一个规范的影像市场?
  成卫东:规范的影像市场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摄影人的劳动价值应该被社会比较客观地公认;二,作为从事摄影人作品的中间人、经纪人或图片公司也应该有一个比较规范、有序的操作章法;三,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立足眼前,着眼今后,立足国内,着眼国外。如果这几个方面能够很好地结合,那将为摄影人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当然这需要一个不断摸索、逐渐发展、完善的形成过程。
  记者:许多摄影人与您一样,在摄影事业上取得了很的成就,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体现出最大的价值来,请您对他们提一些忠告。
  成卫东:成就不敢说,但不管哪一类摄影人,都应认清市场发展的规律,首先你要有市场认可的东西。其次,摄影人一定要去掉浮躁的心态,这是我们目前整个社会的通病。如果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静下心来,有取有舍,必须忍痛割爱,潜心摸索。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够更客观地去想一些事。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管它是喜怒哀乐,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必须走下去。既然选择了它,就要把事业和兴趣结合起来,这是最难得,也是最幸福的事。我想前景也是最光明的。
  在摄影圈“销声匿迹”了这么多年的成卫东,却在青藏高原踽踽独行,全面记载了那里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环保、人文地理,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现在的目标还是去定格那些行将消失的文化,对自己这么多年来艰辛的付出无怨无悔;并对这些影像资料的未来前景非常乐观。结束了采访,我为成卫东那种甘于清苦,对事业忘我的追求而感动,也为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而折服,更对他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他会在今后日渐成熟的影像市场风生水起,并走得更远。
 

 

中国摄影在线 中国摄影师 新闻中心 摄影比赛在中国 摄影师博客 人体人像 图片故事  现代影像 推荐摄影师 签约摄影师 投稿说明 书籍推荐 读图时代出版社
 

©1999-2010 中国摄影在线CPNO 版权所有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公安备案编号:4408013011040
E-mail:web@cphot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