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花灯艺人的守望
康留国

    金鸡报晓,佳节即至,谁家不图个吉祥热闹喜气?上街逛逛,但见红红火火的“中国结”随风飘摆,红底彩边金字的春联并肩而立,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瞅瞅也舒心,谁不愿意掏钱往家带?


“小时候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大街小巷亮晃晃的纸灯笼盖过了天上的月光。”63岁的李世洲老人是洛阳市老城区少数几个还在制作手工灯笼的作坊主之一,对于手工灯笼他感情复杂。其中既有职业的爱好,也有童年的美好回忆,更多的是对手工灯笼没落的无奈。
  像李世洲老人一样的作坊主虽然不多,但他们大多还在坚持,不仅是为了生计,也是为了守住这个传统的工艺和风俗。
  谈到手工灯笼的前景,李世洲老人的语调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自家孩子有工作,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再说做灯笼利润微薄,又十分辛苦,我到现在也没有收到徒弟,只是外孙和外孙女婿来帮忙。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失传了,真是很可惜……”   几十年手艺在夹缝中前行

  因为没有市场,尽管李世洲家灯笼店名声在外,也只是在每年正月十五前接五六个大中型灯笼,卖给附近三门峡、伊川、义马、孟津县,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是灯笼销售的淡季,这段时间要靠做点别的生意来弥补。不再只做元宵节灯笼,单靠做灯笼是无法养活一家人的。
  
   李世洲老人抚摩着客户定制的根据《西游记》创作的横渡流沙河彩灯说,现在主要按客户要求,制作社火道具、旱船龙灯、巨机彩灯、仿古装饰、彩车风筝、沙盘雕塑,而这些定制“庆典”灯笼、“节会”灯笼,占了总量的八成以上。  
  6旬花灯艺人的守望
对于老人们来说,手工灯笼往往能勾起他们对儿时过中秋的温馨回忆。中国人自古以红为吉,逢年过节,少不得要张灯结彩,大红灯笼点燃的是一团喜气。作为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节目,荣列洛阳十大能工巧匠的这份荣耀足以让李世洲老人成了这一行的“老大”。他深情地对来帮忙的外孙女婿王福生说,“尽管这一行前途不大,还是可以生存下去。我不做了,总有人会继续做下去。”这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无法预测,更无从计算到底能换来多少回报,他只会在暗淡的灯光里,佝偻着身子,来来回回地忙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凭一根根篾在他指间跃动。

 



E灯笼0PICT9400孔雀开屏

E灯笼0PICT9447流沙河


 


 

中国摄影在线 中国摄影师 新闻中心 摄影比赛在中国 摄影师博客 人体人像 图片故事  现代影像 推荐摄影师 签约摄影师 投稿说明 书籍推荐 读图时代出版社
 

©1999-2010 中国摄影在线CPNO 版权所有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公安备案编号:4408013011040
E-mail:web@cphot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