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勒松认真阅读李振盛作品
中国摄影的进步引起大师重视
[(法国)于洋]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期间,2003年7月10日,96岁高龄的世界摄影泰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他下榻的阿尔拉坦宾馆,与夫人马丁·弗兰克亲切地会见了中国摄影家李振盛,并进行了1个小时的愉快交谈。布勒松老人谈笑风生,主动让李振盛随意拍照并合影留念。陪同李振盛前往拜会的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说,在他与布勒松大师交往的30多年间,像今天这样欢快亲切地会见一位外国摄影同行是前所未有的。
缘起纪实摄影
3年前开始策划李振盛环球巡回影展并为他编辑画册《红色新闻兵——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路历程》的普雷基曾对李振盛说:“布勒松和你都是在不同时间和国度从事纪实摄影,都在为历史存照,你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布勒松大师正是两年前看过普雷基的策展及编辑提案才熟悉了李振盛的作品,并高度评价他的纪实摄影风格。6月26日,李振盛影展应邀在巴黎叙利宫摄影文物与遗产博物馆开幕时,正值布勒松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度假,老人特地委托布勒松基金会一位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向普雷基转达他对李振盛的邀请,希望在国际摄影节之城阿尔勒会面。
7月9日上午,普雷基和李振盛抵达法国南部城市尼姆,参加马丁·弗兰克的影展开幕式。仪式间隙,普雷基把李振盛介绍给布勒松,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对与其年龄相差34岁的中国同行一见如故。他握着李的手,让在场记者拍照留念,他说:“摄影本身没什么意义,画面是最重要的!关键要抓住好的画面。单纯就摄影而言,任何人都可去拍照,但却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好画面结构。”
神交四十三载
7月10日清晨,李振盛在宾馆门前偶遇马丁·弗兰克。她热情地说:“昨天晚上,布勒松与我一起看了你的作品,读了你的书,你亲历的故事和作品令我们很感动。布勒松赞赏你用镜头为历史留下了见证。”
11点,普雷基、李振盛与担任翻译的我按约定在阿尔拉坦宾馆一楼会客厅等待与布列松会面。李教授事先摆了四五台相机,准备一旦大师允许拍照时派上用场。
见面后,李振盛告诉布勒松:“您是当今中国摄影界倍受尊敬的国际摄影大师。”布勒松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用中文说:“不客气!”
李振盛一时间以为可用中文交谈,便直接说:“43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就拜读过您的作品和摄影理论……”,这时老人又用生硬的中文说:“我中文不懂,不懂。”于是大家都笑了起来。
李振盛最初接触布勒松的摄影理论及作品,是1960年在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读书期间。当时中国文艺界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内部展览”,名为《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展览会》,布勒松成为批判对象,时至今日,他仍能信手画出当年曾被批判过的几幅照片的画面构图形式。“今天我和你的见面,使我很受感动!我们都是用镜头在为历史留下见证……”布勒松老人微笑着轻声说道。
大师慷慨允许我们拍照
大多摄影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布勒松大师的理论与作品的影响。西方艺术评论家说:“布勒松是摄影史上的一道门,是走上摄影之路者都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门槛。”
布勒松不让拍照的“怪僻”广为流传,每位摄影家都梦想有机会抓拍到他的肖像。为了拒绝别人拍他的照片,他常常会把头上的鸭舌帽拉下来挡住脸,或者干脆用屁股对着镜头。据说曾有中国摄影家想为大师拍照遭到拒绝,硬是拍了一张布勒松刚坐过的空椅子的照片。
当布勒松老人与李振盛谈得兴致勃勃时,他的夫人主动对我说:“你为什么还不赶紧拍照?”我当即抄起沙发上的相机,对着这令人兴奋的场面一阵“扫射”。这位从不允许别人拍照的“怪老头”竟拉着李振盛的手说:“你是摄影家,还是你来吧!”李振盛愣了一下,接着便熟练地端起相机,对着老人拍了一张又一张,随着快门声,老人不时变换着动作,做出各种表情,有喜有怒,还偶尔冲着镜头发出吼叫声,故作愤怒状……这一切,令这位与布勒松大师神交长达43年的中国摄影家兴奋不已。
原本打算会面20分钟,却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足足1小时。谈话期间,布勒松老人还在一本他的作品专集上为李振盛题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以一名反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向李振盛致以敬意!”最后的落款是“在耶稣诞生后……佛诞生后的2000多年的7月,于阿尔勒、法国、欧洲……”老人一边写一边说:“我信佛,不信耶稣,所以不愿以公元计年方式,有个大致年份就行了”。
随后,布勒松和夫人一起在以法国文化及联络部部长等4人名义印制的有李振盛肖像的影展请柬上签名,布勒松幽默地以缩写签名,变成“永远微笑,骑马驰骋”的意思。他的夫人则签写了“致以马丁·弗兰克的友情”。
会见结束,李振盛搀着布勒松老人走出宾馆。不少参加阿尔勒摄影节的摄影家聚在门口,不取景便“偷拍”布勒松与李振盛并肩站在一起的照片,快门声不断响起。
当布勒松老人坐上由他夫人亲自驾驶的汽车前座时,他又一次握着李的手说:“希望不久我们再次相见!”马丁·弗兰克特地从驾驶座上走下来,与李振盛热情拥抱,行贴面礼。她诚恳地说:“你不管什么时候来到巴黎,我们都会欢迎你!我们期待着再次见到你。”
事后,李教授对笔者说:“有些传说认为布勒松大师年事已高,已有些糊涂了,说他见客人时常听不清也道不明。其实,那是布勒松一种绝妙的‘谢客术’,今天的会面,让我感到这位百岁老人的思维清晰,双目炯炯有神,借助助听器听力尚好,老人谈吐幽默,底气很足,谈锋甚健,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李振盛说,布勒松这位既慈祥又可敬的老人,能如此礼遇一位中国摄影家,令他十分激动。他深感自己是幸运者,那些不可思议的情景如同梦中一般。罗伯特·普雷基幽默地说:“今天,李成为布勒松主动邀请拍照的中国摄影家,于洋也成为拍摄大师与夫人照片最多的一位业余摄影家。”
罗伯特·普雷基对笔者说:“李振盛与布勒松在摄影艺术追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他们都共同致力于纪实摄影,拍摄时特别讲究原始构图美,都喜欢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系列组照等。两个人语言互不相通,年龄相差两代人,生活经历也有天壤之别,可他们的艺术理念是相通的,艺术追求是相同的,或许这一点才成为他们‘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真正动力!”
人民摄影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