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数千名摄影师中,他本和我约好,9月15日来平遥学习。可是,他现在来不了了。
9月9日中午,我刚从外地回到西安,就看到《西安晚报》头版刊登的渭河抗洪抢险照片。随机就拨通了记者张波的电话,他还工作在抗洪一线。当我叮嘱他注意安全时,他突然告诉我王文几小时前落水失踪了。“啊!不可能吧”。我有点失控地大声叫道。张波很认真的告诉我,是真的。挂了电话,我一点都不敢也不愿相信这是事实,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我又迫不急待地拨通了《陕西日报》摄影部主任赵康的电话,得到的是同样的消息:王文失踪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8月26日以来,渭南遭受了历史记录以来从未有过的特大洪水灾害。9日上午9时左右,36岁的《渭南日报》摄影记者王文,在随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市长曹莉莉等14人到华县罗纹河决口处检查灾情时,乘坐的冲锋舟被湍急的水流打翻。经过火速营救,13人获救,王文不幸失踪在凶恶的洪水之中。
我至今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9月8日21:08分,我还和王文通了电话,和他商议去平遥参加摄影大展的事情。他焦虑不安地告诉我,他还在抗洪一线,3号洪峰正在通过渭南、直逼华县,来势凶猛,渭河向支流倒灌加速,有三、四处地方已经决口,已有30多万群众受灾。全国几十家媒体、百余名记者都来到华县参加抗洪救灾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离开。这么大的水,现在走不是临阵逃跑吗?这就是战场!很遗憾,今年很可能去不了平遥啦。在电话中,我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他满不在乎地说:“没事,谢谢啦。”
不想,第二天早晨就出了事!
我和王文认识时间并不长。今年7月14日,我在参加迎渭南第二届党代会摄影大展时,第一次见到了王文,他是这次摄影大展的组织者。由于他正忙着布展,没说几句话,我们就匆匆告别。
7月16日,在参加影展颁奖仪式时,他和我畅谈了很久。谈到摄影时,他为自己是一名摄影记者而感到自豪,对渭南的摄影事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不无感慨的对我说:“咱渭南有黄河、有华山,黄河是我们的母亲,华山就是我们的父亲,渭南拥有司马祠等几百处历史文化遗迹,人文资源这么丰富,可咱渭南的摄影还没有打出去,真急人啊!”他谈了很多很多,其中谈到今年9月要组织几个摄影人去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俩谈得很投机,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虽然和王文只见过两次面,但在相识的短短56天里,我们经常打电话交流探讨。每次通话,他不是在广东随团采访,就是在华山拍摄风光,尤其是渭南发洪水以来10多天里,他一直战斗在抗洪一线。他,就是一名战士,他无时无刻不在履行着一名新闻摄影战士的神圣职责,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在拍照。
9月13日中午,王文的遗体在离决口处1500米的地方被找到。在他的身上,那沉重的摄影包依然挎在肩上,他的手中仍然紧紧地握着他最爱的相机。
9月1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追认王文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并授予“2003年度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
作为王文的生前好友,我只有把王文在抗洪大堤上的留影带到平遥,完成他的心愿——来平遥开开眼界。
附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