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表演艺术家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如果我们把已连续三年举办国际摄影大展的平遥古城当作一方小天地的话,那么摄影艺术和图像文化多少赋予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古城一种大气魄,让各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借助摄影艺术之翼,在古城的上空腾飞开来,进而向世界传播。刚刚结束的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让这个大舞台上的各类表演和精彩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使得有幸光临平遥的人们不仅可在影像盛宴上大快朵颐,而且会为五花八门的“作秀”而眼福大饱。
漫步摄影大展期间的平遥大街小巷,处于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完美结合的浓浓的影像文化包围之中,除了贪婪地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摄影艺术的芳香外,我们是否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逐层剥开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项山西省最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神秘面纱,看看从9月16日到22日这短短7天时间里发生在古城平遥中的一切与摄影有关或无关的大小事件,都将给摄影、给平遥带来什么。
群体的力量
如果说前两届大展摄影人大多是单兵作战的话,那么本届大展期间的平遥更像是集体亮相的舞台。可能是感于去岁9月古城里“南方十一人”及其作品到处流传的口碑,由各级摄影组织出面“拉帮”或民间策展人扯旗“结派”的各群体,都想凭整体优势,让精心挑选、前来参展的作品被更多业内专家认可,让大家伙的名头在平遥这片黄土地上掷地有声,也算不枉此行。
“南方十一人”的策展者安哥携去年余威,麾下大将号称“南方十八人”联袂出击,占据去年获得欧莱雅大奖的刘铮作品《国人》所在的棉织厂展场,整体风格统一又显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组织的30余人浩浩荡荡的参展摄影师队伍,也着实让其他群体有些艳羡和妒意。该集体中颇具实力的颜长江凭去年未曾露面的一组《夜间动物园》荣获欧莱雅大奖的铜奖,相较此集体中亚牛和安哥去年的同时获奖,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如出一辙。因为名气,因为影响,所以他们的作品更多引起人们关注。
辽宁摄影家作品展的海报贴满了平遥的大街小巷。虽然他们的展场设在并不起眼的棉织厂自行车棚内,但无论是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生的联展,还是“抚顺群体”6位摄影师的纪实摄影力作,加上盘锦湿地风情摄影展和线云强、刘志超、姜丽彬、姜振庆等人集数年功力之大成的专题作品,一下子体现出“辽老大”实力不俗。河南青年摄影家协会一行13人各献代表作,在本报编辑温晓晗的策划和撮合下,以《乡土中原》为题展于浑漆斋大院,提前举行的开幕仪式,众多摄影大腕云集,让这些平时只顾拍片纪录生活的河南汉子也有了些受宠若惊的窘迫。作同样举动的还有延安摄影人,他们的大横幅“延安摄影人欢迎全国影友”就贴在乔家庄园宾馆的大院里,张宗琨等当地摄影名家的作品也遍布院落四周,“开轩面摄影,把酒话艺术”成了乔家庄园宾馆大展期间一大景观。山西摄影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不忘展示一下实力,虽然打的是“山西民俗民风摄影联展”的名号,但华北第一镖局院内的展品可是按着朔州、临汾和太原理工大、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学院及王慧田等摄影师的名义,各据一屋展示着地方或个人的实力。
首次参与主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理所当然地显出国家级摄影组织的权威性。他们不仅把协会历任主席吴印咸、徐肖冰、石少华、高帆和邵华5人的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作的200余幅佳作拿来整体展示,而且推出中国摄影家协会与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联办的中国摄影师讲习班17名学员以“性别”为主题的汇报作品。
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的摄影作品展去年一举成名,引来更多媒体摄影部门整顿人马,整理作品,整体亮相。华商报图片网站早就预订了聚洪源民俗宾馆小院,北京晨报仍在金井楼宾馆坐阵。准备最充分、阵容最豪华的北京晚报摄影部不仅为大展期间的该报展区做了专刊宣传,而且带来了20余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400余幅照片和版面精品,独特的展场布置、各种方式制作的大小图片以及摄影记者张宏江和高铭的3组专题,加上扑克牌、台历等小创意,使得该报展区颇引人注目。
最不应该被忽略的当属“陕西群体”,在平遥南门城楼,大幅的《和侯登科在一起的日子》展览招贴迎风招展,城楼内展出的既有已故摄影名家侯登科的力作,又有“陕西群体”代表人物胡武功、潘科等人的摄影精品。从百余幅照片中展现出的“陕西群体”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纪实摄影发展的缩影。
无论澳大利亚大使馆组织的4个文化节精彩瞬间的《土著人的节日》,还是韩国7位摄影师不分你我的参展作品,海外摄影人也开始群体渗透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群体”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的流行语,群体更是中国摄影界“抱团”前进的原动力。离开了群体,或许个人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要真正融入一个群体之中却难以短期见效。珍惜群体力量,发挥个人才智,已成为每一位观展者默默的祝愿。
交流的快感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组织者屡次宣称大展将定位于“交易”,而且每年专辟的交易场所也郑重其事地设了许多摊点,今年更是将摄影器材商、新华书店、报刊社、出版社和图片代理机构全集于此。但更多的摄影人却是从长远着眼,不再急于在摄影大展中体味到交易成功几笔,几多照片又卖上了好价钱,而是充分与国内外摄影名家交流,与相识不相识的影友交流,与三教九流光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文化人交流。基于摄影艺术的交流,让钟爱摄影的人们体味到的就是快感。
贵州电视台摄影摄像栏目《光影再现》的制片人陈纲离开平遥时拿到的画册装满了一个大纸箱。在平遥,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一遍又一遍地回复众多热情赠予其摄影画册的中国同行:“抱歉,能否以后寄给我?”他的理由是“背不动”。当然,他最感动的就是“中国摄影人太热情了。”或许普雷基先生并不明白,走向世界,是不少小有成就的中国摄影人的夙愿。中国摄影人以作品集和摄影画册相送,就是想听听他的意见,进而希望通过其充分推介,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打开局面。
论坛、讲座和酒吧、茶馆里的深夜长谈,都是交流的大好时光。尽管有批评者说,中国摄影人多年来交流的话题基本未变,但毕竟大多数摄影人是首次参加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活动,首次见到这么多心仪已久的大腕。为了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不少参展摄影师都在展场内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在展品的末尾附张名片或写下手机号码也成为一种潮流。
当然,交流时结下的友谊可能会为长远的交易埋下伏笔。19日,定居法国的华人尚陆又一次见到摄影家王福春,这次等不到他感谢王福春赠予他画册,就听到王福春的谢辞。原来尚陆前两届看过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后,不时推荐朋友专程上门购买,100美元一幅的交易让王福春无论如何也想着当面感谢尚陆,他的画册半卖半送的传统也坚持了3年。展于平遥衙门街的张栋兰等2人的京剧脸谱摄影作品中贴了不少“此片已售”的告示,估计与身处闹市交往广泛有关,《乡土中原》中4幅作品成功出售恐怕与他们日渐雀起的名声有关。
时尚的秀场
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个“大秀场”,是本着展示风采、展现魅力的目的,观赏流光溢彩的各类文化表演活动为摄影大展增光添色。
且不说阿尔卡特公司邀请明星出席颁奖典礼,也不提欧莱雅在古城墙点将台上演绎三晋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单是组织者为大展准备的各项文化活动就足以让摄影人目不暇给了。
晋中特有的文艺表演在平遥此起彼伏,其中既有平遥县太爷升堂、拜城隍和市楼抛绣球等传统节目,又有专程请来的晋剧、祁太秧歌、小花戏班子的精彩表演。三晋文化庙会的特色不仅让国人惊异,更惹得外国摄影师频按快门。设于棉织厂展区的面食技艺展示虽不如想象中壮观,但精心布置的氛围还是让诸多观者为之动情。
除了主赞助商欧莱雅和阿尔卡特平遥比“舞”,厂商的看点还有爱普生、佳能和惠普等影像产品品牌古城“论剑”。佳能的新机型试用和模特拍摄活动,惠普和爱普生照片打印机及相关产品的现场演示,都是借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舞台宣传自己。惠普在土产仓库主展场搭建了独特的展示空间,佳能和爱普生则分别把持着城隍庙中的财神庙和灶君庙,让这两位老百姓最尊贵的神仙也感受了一把现代影像科技。
全国各地的摄影活动不约而同把宣传着眼点放在平遥。贵州都匀市市长陈忆秋亲自带上当地名茶,邀请大家参加明年的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浙江嘉兴将要举办江南风情全国摄影大奖赛的征稿启事就贴在平遥宾馆注册处,内蒙古根河市摄影大奖赛的宣传资料发放也持续了数天。兄弟城镇借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平台宣传自己,本身也是对平遥的信任。试想,平遥明年如果能把新闻发布会开在都匀,那该有多好。
被摄影改变的……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办3届,平遥人似乎已把此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视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摄影艺术和摄影大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每年9月来平遥,都会觉得古城内民俗宾馆又平添了几处,百姓谈吐中关于摄影的话题也专业了几分。或许摄影大展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已让摄影艺术与平遥深深结缘。最值得平遥人自豪的应是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落户文庙。国内首家国际摄影博物馆之所以定址于斯,多半产生于平遥因国际摄影大展而与摄影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
其实摄影大展带给平遥人民的不仅仅是一年中多了几天高收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高。从政府下决心外迁古城居民、加强城内硬件建设、修复一系列名胜古迹,到平遥人开始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多少证明了摄影大展影响之深远。
如果说前两届大展时,平遥摄影人只是默默地做工作并利用在家门口的机会看看展览、拍点照片的话,那么本届大展期间,他们精心准备的数百幅照片组成的“平遥摄影人的精神高原”影展则属牛刀小试。基于晋商文化宣传的平遥老照片展、文庙杯“今日平遥”摄影大奖赛作品展、平遥县在外书画家作品展和李江鸿书画展等,都在为摄影大展助兴。
本届摄影大展期间,棉织厂、土产仓库、文庙等13个展区向公众免费开放,让平遥当地百姓有了更多亲密接触摄影艺术的机会,“真正当好东道主”不仅表现在提供优质服务上,更为重要是的平遥人亟需提高文化素质甚至摄影文化素质,“长见识”、“过瘾”也是平遥百姓对参展作品影响的最朴实评价。
著名画家梵·高曾在举办了多次摄影节的法国小城阿尔勒一住数年,就是看中了该城的艺术氛围。何时平遥也会因摄影艺术的影响而让知名艺术家定居此处而不愿割舍?
意犹未尽的……
当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场轰轰烈烈的超级文化和旅游产品落幕时,听听各界人士对本届大展的评价,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评,都无疑会促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组委会为此印发了数千份关于本届大展的调查表,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反馈并及时总结。以专业的眼光回望过去的一周,从直觉和摄影界同仁旁敲侧击的言谈中,我们也感觉到,在匆忙奔波中收获的除了满脑子的摄影展品,似乎还欠缺点什么。
布展秩序有些混乱让观者分不清头尾、展览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让观者视觉受累、论坛时间较短论题不好控制使观者摸不着头脑、平遥当地群众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尽人意使摄影人有些微词。这些来自摄影师之口的意见难免以偏概全,但是,如果组织者的准备工作再充分一些,如果在参展作品的审查上再严一些,或者将展品按水平和层次分为邀请展、自助展两类分别展出,如果摄影界同仁能真正潜心研究坐而论道,如果平遥的每个人都认识到要连年举办下去的摄影大展改变他们生活的重要意义,那么不少摄影人在这7天里所经历的不满,所产生的怨言,便会化为乌有。
|